搜书

第三节 形成城市支持农村的政府间合力

作者: 迟福林   时间: 2010-05-07    已有人阅读过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是新时期城乡一体化的既定方针,但这些年尽管各地制定了不少城乡一体化规划,也探索出不少的地方模式,但总的来说,行政主导的二元结构并未被打破,各级政府间“支农”的长效机制并未真正形成,三要素流出农村的格局没有变。地方城乡一体化模式不断创新、不断推出,对政府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

1. 整合中央政府支农资源

中央政府在城乡一体化中的角色和作用,是新时期的一个重大课题。这些年地方政府已经创造出许多城乡一体化的新模式,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将中央和地方财政资源、政策资源统筹考虑,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央的政策导向和政策优势,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合力,迫切需要在多方面破题。

中央政府可以考虑在城乡一体化的总体规划、标准、跨区域政策衔接上扮演新的角色。比如,中央提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但其标准、具体操作等问题并未解决。一些发达地区的实践中,也尝试过将农民工子女纳入本地教育体系,但由于中央对农民的教育经费支持仍在农民工户籍所在地,这就使跨区域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面临政策困境。为此,中央应当考虑制定全国性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战略规划,制定全国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给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依据。适应城乡跨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新形势,中央政府也需要拿出新办法来解决流动人口的新问题。

对于中央财政支农来说,也面临新的形势。是按照原有渠道进行,还是结合地方城乡一体化规划,给予地方政府更大的支配权是一个实践中必须重新考虑的新问题。地方政府比中央政府更了解地方实际,也在探索地方模式。中央财政可以将更多的支农资源以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形式拨给地方政府,使这些财政资金能够与地方发展规划衔接起来。

2. 加大省级政府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力度

城乡一体化统筹的层次越高,发挥的作用越大。从当前地方政府城乡一体化的新模式中可以看到,在市县一级统筹作用有限,而加大省级政府统筹力度,可以在更高的平台、更高的层次上实现城乡一体化。例如广东的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模式,就是省一级统筹的新探索,这种模式也只能由省级政府统筹才能做到。该模式充分考虑到珠三角和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资源的互补性,使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而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劳动力,一方面向当地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其中的一些较高素质劳动力,向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转移。具体做法是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兴办产业转移工业园,组织对农民的技能等级培训,在2012年新增转移广东省农村劳动力600万人,使全社会非农就业比重达到80%。再比如,海南国际旅游岛背景下的城乡一体化模式,也需要省一级统筹。因为除海口和三亚比较发达之外,其他16个市县非常落后,在本地区内统筹很难有大的作为。

来源: 中国改革论坛 [关闭] [收藏] [打印]

分享到:
联系方式(欢迎推荐图书、作者、原创)
电话:0898-66189066
邮箱:info@cird.org.cn
作者:迟福林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03月
定价:49.00元元
© 中国改革论坛网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琼ICP备10200862号 主办单位: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
建议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 技术支持: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Design by Ciya Intera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