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书

第三节 政府转型的的三大角色

作者: 迟福林   时间: 2010-05-07    已有人阅读过

从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实质上是要确保政府能够扮演经济性公共服务、社会性公共服务和制度性公共服务三大角色,为第二次转型与改革创造必要的前提。

1. 政府要扮演经济性公共服务主体的角色

中国要形成一个“好的市场经济”,首先需要使权力从干预微观经济中解脱出来,割断权力与微观利益的链条。这就要求政府主动从充当建设的主体、投资的主体的角色中退出来,转到为企业和经济中长期发展提供经济性服务上来。这些年的实践表明,也只有如此,才能按照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要求,使市场化改革能够进一步深入下去。具体来说,政府的公共服务,主要包括:

1)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科学性和约束性。与短期关注经济波动等因素相比,发展方式转型要求政府把注意力放在中长期问题上。当前发展方式转型中的许多矛盾和问题都与过于注重短期问题有关。比如,从短期看,农民工流入城市是一个好事,能够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工业化。但从中长期看,数亿农民工进城后没有一个中长期规划,在城市安居不下来,不仅会造成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还会造成许多社会问题。这就要求政府大大强化中长期的规划预测服务,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能够落实到发展规划中去。

2)确保宏观经济政策稳定性和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宏观政策与宏观调控如何能够体现短期经济增长与中长期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兼顾,是中国作为一个转型中的经济体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这就需要将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作为宏观政策的主要目标确定下来,以稳定经济预期。与此同时,要在宏观调控中更加注重解决民营经济发展和就业等中长期问题。

3)政府通过严格规范的市场监管,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保持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在这方面,中国需要按照现代市场经济通行的做法,加快建立独立性、权威性、专业化的现代监管机构,以确保监管的有效性。

4)经济信息是最重要的经济性公共服务,政府要及时、公开地向全社会提供经济信息和市场信息。经济信息的准确性、客观性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基础条件,也是宏观经济政策决策科学性的基本保障。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要求许多经济信息得到准确反映。比如,城乡一体化要求农民和农民工的就业,就需要纳入整个就业统计中,使得就业信息不仅能够反映原来的正规就业,还应反映灵活就业。

5)政府要为全社会提供水、电、气、交通等最基本的基础设施等。这是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客观要求。但基础设施供给不一定非由政府直接出资,政府主要负责制定规划,可以通过创新投融资体制吸引社会参与投资。

2. 政府要扮演社会性公共服务主体的角色

第二次转型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是构建中国特色福利制度的基本框架,这是中国过去30年来未来得及解决的全局性问题。为此,政府要扮演社会性公共服务的角色。考虑到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可以考虑将与人的发展权直接相关的基本公共服务作为社会性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

1)义务教育。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途径,也是经济增长、社会流动和社会融合的基础条件。在推进免费义务教育政策的基础上,政府应当确定全国统一的义务教育最低标准,保障全国学龄儿童,不论是男童还是女童,不论是城镇儿童还是农村儿童,不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的学龄儿童,包括农民工子女,都能享受到符合这个最低标准的义务教育。中央应当尽快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方面的支出责任,中央和省级的职能部门应该对义务教育收费的全面取消和义务教育的质量进行持续监督,尽可能地确保较贫困地区的教育质量也能达到与其他地区基本一致的水平。

2)基础医疗与公共卫生。投资于健康就是投资于未来经济发展,社会拥有了健康就是拥有了“财富”。政府应该确定一揽子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这些服务内容必须满足最低标准要求,并保证所有的中国公民都能够获得。政府应该为全体社会成员,不论男女、城乡、发达地区或贫困地区,包括农民工及其家庭,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医疗卫生服务。

3)基本社会保障。基本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扩大内需和消费的重要手段,还是社会安全网有效运行的基本途径,是对和谐社会至关重要的有效的“减震器”。政府应当为全体社会成员,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不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不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的居民,包括农民工及其家属,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服务,包括养老、最低生活保障、工伤、生育和医疗保险。近期内应当在农村养老保险和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上有新的突破。中央政府应该承担出台政策和指导原则、统一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和设计全国社会保障体制框架的责任,同时加大对省级财政的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力度。

4)公共就业服务。就业是收入的来源,也是社会成员赖以生存、融入社会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权利。中国就业形势严峻,解决就业问题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政府应当为全体社会成员,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不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不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的居民,包括农民工及其家属,提供有效而公平的基本就业服务。政府应该加快消除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公共就业服务鸿沟,尤其要加大对城市农民工的公共就业服务力度。中央和省两级财政需要根据流出的农民工数量及培训规模对流出地进行专项补贴,并建立对困难地区、困难行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

5)基本住房保障。住房需求是人的基本需求,满足和保障全社会基本的住房需求,是社会全面、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城市住房价格不断上涨,超出了普通居民的承受能力,也是导致困难群体不断增多的重要原因之一。政府应当加快建立基本的住房保障体制,为低收入家庭,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包括农民工家庭,提供基本的住房保障。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形成以廉租住房制度、经济适用住房制度、政策性租赁住房制度和住房公积金制度、农村特困户危房改造等基本住房保障制度体系,并逐步实现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政策性租赁房等基本住房保障制度对全体居民的覆盖。

来源: 中国改革论坛 [关闭] [收藏] [打印]

分享到:
联系方式(欢迎推荐图书、作者、原创)
电话:0898-66189066
邮箱:info@cird.org.cn
作者:迟福林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03月
定价:49.00元元
© 中国改革论坛网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琼ICP备10200862号 主办单位: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
建议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 技术支持: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Design by Ciya Intera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