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书

第三节 形成消费主导新格局的重要举措

作者: 迟福林   时间: 2010-05-03    已有人阅读过

收入是消费的主要决定因素,收入总量与分配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地区)消费总量的大小。中国形成消费主导的新格局,突出的制约因素是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

1. 改变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当前,中国收入分配结构存在“三个集中”的倾向:从社会和政府角度看,财富不断向政府集中;从劳方和资方角度看,财富不断向资方手中集中;从普通行业和垄断行业角度看,财富不断向垄断行业集中。三者共同作用导致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成为制约国内消费的重要因素。

1)居民收入比重不断下降制约扩大消费。1995~2005年国民收入在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和居民部门的最终分配情况可以看到,企业部门最终分配增长了3.8个百分点,政府部门最终分配增长了4.0个百分点,居民部门最终分配降低7.8个百分点。这表明,1994年以来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动,是居民部门的财富向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的流动。 

2.9 1995~2005年中国宏观收入分配结构  单位:%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资金流量表”整理。转引自:吕冰洋,禹奎中国税收负担的走势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动[J.财贸经济,20093 

2)劳动报酬偏低使启动消费缺乏收入基础。在国民收入的项目结构中,观察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四大部分从1995年到2007年的增加倍数,结果发现,GDP增长了2.37倍(名义增长率,下同),营业盈余增长了3.87倍,生产税净额增长了2.73倍,而劳动者报酬仅增长了1.56倍。由于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中财产性收入规模很小(占初次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不超过5%),居民部门收入主要来自劳动者报酬,劳动者报酬增长率远低于其他部分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进一步分析,1996~2007年,中国劳动报酬总额及其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从53.4%下降到39.7%。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的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则高出许多,比如,2006年美国GDP中劳动报酬的份额为64.1%,同年英国GDP中劳动报酬的份额则达到了64.9%。这表明,中国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比重过低。与此同时,中国职工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也呈现下降趋势。从20世纪90年代的15%左右下降到11%,这几年虽然略有上升,但远没有恢复到原有水平(图2.3)。

2.10 1996~2007年中国收入法GDP及构成项目占比  单位:亿元,%

 无数据表格,如需查看请订购

 

2.3 职工工资总额占GDP比重(单位:%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整理。

来源: 中国改革论坛 [关闭] [收藏] [打印]

分享到:
联系方式(欢迎推荐图书、作者、原创)
电话:0898-66189066
邮箱:info@cird.org.cn
作者:迟福林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03月
定价:49.00元元
© 中国改革论坛网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琼ICP备10200862号 主办单位: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
建议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 技术支持: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Design by Ciya Intera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