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农村相比,城市是资本、人才、信息、技术的汇集地,是市场交易最频繁、最发达的区域。城市的发展是拉动消费需求、扩大投资需求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发展服务业、提供充足就业岗位的重要载体。
1. 城市化是拉动国内消费需求的重要推动力
城市化将成为未来30年中国拉动消费需求的重要途径。据测算,城市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有1000万到1200万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由于城市人口的消费是农村的2.7~3倍,约拉动最终消费增长1.6个百分点。各国发展经验表明,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确实会产生巨大的消费“累计效应”。有测算和研究表明,目前1个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大体相当于3个农民的消费,城市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约拉动最终消费增长1.6个百分点。如果城市化提高1个百分点,就有大约1300万人口由农村进入城市,居民消费总额大约增加1200亿元。按这个预测,如果中国城市化率在未来10年左右提高10~15个百分点,仅居民消费就可以拉动1.2万亿~1.8万亿元。考虑到消费的乘数,以3倍测算,可以拉动3.6万亿~5.4万亿元的消费总量增长。
麦肯锡公司发布报告称,按照目前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中国的城市人口将于2025年达到9.26亿,到2030年将突破10亿。根据报告,移民将成为中国未来城市化的驱动力,移民将带动2005~2025年70%的城市人口增长。到2025年,中国新增的3.5亿多城市人口中将有超过2.4亿的流动人口。报告称,中国个人消费的增长将主要出现在城市,“中国城市消费量在2008~2025年的增量,就足以创造一个相当于2007年德国市场总规模的新市场”。
2. 城市化是扩大国内投资需求的重要推动力
城市化对拉动国内投资需求的潜力也十分巨大,当前如火如荼的房地产业就是一个缩影。据测算,在启动国内投资方面每增加一个城市居民,城市需要新增固定资产投资50万元,如果城市化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带来的年投资需求就是6.5万亿元。根据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的测算,2010~2015年间,由城市化带来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量可以达到9万亿元。
再以农民工为例。有测算表明,如果要在20年间让1.3亿农民工及其家属市民化,城市每年需要新建保障性住房650万套(5.2亿平方米、户均80平方米),这对钢铁、水泥、建材、家具、家电等57个相关行业将产生重要的拉动作用,同时还将为进城农民新创造2000万个就业机会。
3. 城市化是推动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从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规律看,城市化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没有城市化的进展,农业社会服务业很难有长足的发展。
(1)城市化进程与服务业发展水平呈高度正相关。根据发展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与城市化初期主要依靠工业推动不同的是,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服务业对城市化有促进作用日益凸显,被称为“城市化的后续动力”,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即促进城市经济集聚效益的实现,激发城市外部经济效应,促进城市经济扩散效益的发挥。反过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于服务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有促进作用,即通过劳动要素的集聚引起服务业发展所依赖的市场容量的扩大来增加对服务业的需求,同时通过集聚效应以及集聚引起的外部经济效应来提升服务业发展的质量,从而完成对服务业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其作用机制是:以集聚为特征的城市提供一定范围内相对密集的人口、相对集中的企业群和收入相对较高的有购买力的人群,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基础,诱导服务业发展→服务业为城市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促进城市软件和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吸引人口和生产要素进一步向城镇集中→促进城市化进程。以美国为例,其工业化率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开始下降,但是城市化率仍然持续上升,正是服务业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成为美国城市化的主要动力。这是因为在工业化初期,工业发展所形成的集聚效应对城市化率的提高具有直接的带动作用;而当工业化接近和进入中期阶段之后,产业结构转变和升级的作用超过了集聚效应的作用,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上升促使城市化率上升,而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上升主要不是工业而是服务业的就业增长带动的。据统计,截至20世纪末期,美国服务业的就业比重几乎达到制造业就业比重的3倍,这对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影响。
(2)城市化滞后是中国服务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中国城市化长期滞后,伴随着服务业发展的滞后。中国服务业的比例明显偏低,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以2007年为例,中国服务业比重(40.4%)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美国2000年为74.6%,高收入国家2000年平均为70.1%),甚至低于低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2000年平均水平47.5%,印度2007年为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