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阶段中国人类发展的现实需求看,建立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可以为扩大内需、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还可以有效地缓解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
一、扩大内需重在基本公共服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于消费。但这些年我国的消费率持续走低,2008年已经降到48.6%,这使内需明显不足,并逐渐构成对经济健康发展的潜在威胁。消费率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公共服务供给不到位,由此导致城乡居民消费预期不稳,消费倾向下降。如果我们能够逐步加大城乡的公共产品供给,改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某些不合理的付费机制,就可以在启动国内市场、尤其是农村大市场方面有所突破;就可以有效地改变我国当前投资、消费严重失衡的局面,逐步实现经济增长由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的转变。
1. 基本公共服务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
从全球化的趋势看,目前全球经济环境出现了新的风险,我国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低成本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地位不断弱化的阶段,基本公共服务的改善将在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中发挥核心作用。
——健康和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有助于促进人力资本积累,替代物质资源的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增长对物质资源投入的依赖。
——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特别是基本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减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优化。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将改善劳动力市场运行效率,合理配置劳动资源。
基本公共服务在人力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增长中具有重要作用。教育服务有助于提高个人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在工资水平不断上升的发展阶段,高附加值和高劳动生产率的经济部门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一个全覆盖的高效公共教育体系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从1978年到2004年,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投入对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贡献达68%,而全要素生产率仅占32%。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发展高素质劳动力支撑的、具有高附加值、高劳动生产率的产业,是中国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挑战。
健康也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因素。有研究表明,低体重婴儿和体重不足儿童的平均智商比正常婴儿和正常儿童低5~11个点,对他们成人后的劳动能力产生负面影响。另有案例表明健康投资回报也很高。在过去40年,世界经济增长中的8%~10%是由于人们的健康状况得到改善。从1970年到1995年,墨西哥大约三分之一的长期经济增长得益于公民健康状况的改善。相反,基本公共服务不足给经济增长带来负面影响。疾病造成沉重的经济损失。例如,加纳人均寿命过低,仅为57岁,疾病导致加纳大约60万残疾,调整生命年的损失,相当于损失1.8亿美元。
2. 基本公共服务有利于提高劳动力市场运行效率
基本公共服务,尤其是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能够通过提高劳动力市场运行效率促进经济增长。高人力资本、高技能的劳动者只有在能够充分发挥他们才能的岗位上,才能为经济增长做出他们最大的贡献。只有依靠高效的劳动力市场,才能把高技能的劳动者配置在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发挥作用的地方。
目前,我国城乡二元公共服务体制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劳动力流动,影响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效率。农民工及其家庭难以获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是农民工根据劳动力市场供求变化而有效流动的最大障碍。因此,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劳动者的社会保障福利不因工作岗位和工作地点的变化而受到影响,是劳动力市场有效配置劳动力资源的重要条件。
有效的就业服务能在雇员和雇主之间搭建桥梁,通过培训使雇员掌握工作岗位最需要的技能。以创新为基础、有活力的经济需要不断提升大部分就业人员的劳动技能,为没有掌握工作岗位技能的毕业生提供培训服务。公共就业服务也能在求职者和招聘雇员的雇主之间发挥桥梁作用,通过信息沟通和培训解决劳动技能与工作岗位要求不匹配的问题。
3. 基本公共服务有助于促进消费、扩大投资、启动内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在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能够提高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在过去10年,我国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投资驱动型而不是靠消费驱动。我国的消费率持续走低,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的投资率持续偏高(表4.1)。
表4.1 不同类型国家的投资率(%)
数据来源:《2008国际统计年鉴》,(-)代表数据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