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全球产业面临重大调整。一方面,发达国家的一些产业面临严峻挑战,比如,作为德国经济第一支柱的汽车产业,在金融危机诱发的车市寒冬面前,将加速进入新一轮的深度调整[1];另一方面,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陆续出台纺织业、钢铁业、汽车业、造船、石化、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振兴规划,以加快产业升级发展。
过去,中国也鼓励企业“走出去”,但在构建“走出去”战略体系上没有实质性突破,致使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遇到诸多障碍。当前,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中国再次提出鼓励、支持企业“走出去”,重点在于加快建立“走出去”的战略体系,以此把国内产业升级和国际产业调整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国际产业调整的机遇,进军国际高端产业,加快国内产业升级步伐。
1. 鼓励、支持国内企业抓住机遇,积极主动地“走出去”
研究表明,打破发展进程中的资源瓶颈、提高中国在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地位,关键在于推动企业“走出去”,通过兼并收购在全球范围内提前做好资源、产业布局。因此,当前,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应争取在关键领域取得重大进展[2]。
(1)企业“走出去”进行全球布局的相关条件逐步具备。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直接为企业“走出去”更好地布局全球提供了契机。第一,国际政治壁垒不断下降。过去,中国公司参股欧美实体公司的征途困难重重。2005年中海油竞购优尼科败北的案例就是明证。国际金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种局面。欧美众多企业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陷入资金困境,股价一泻千里。为缓解这些企业的资金压力,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不得不降低对外国企业投资门槛的要求,美国能源部高官最近就公开表示:美国欢迎中国对其石油和天然气领域进行投资。这些使中国企业对外并购的阻力有所减轻。在汽车领域,美国通用和克莱斯勒都把出售旗下品牌或资产作为求生的必然选择,比如,美国福特汽车有意向中国三家汽车公司(吉利、奇瑞、长安汽车)兜售旗下品牌VOLVO[3]。第二,在资源领域,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为推进能源储备和进口来源国的多元化提供机遇。中国应把握好资源市场的供需关系转换机遇,对过去不合理的定价方式、结算方式等做出改变,增强影响力。第三,在国际合作领域,危机已经使得全球合作的难度降低,以投资方式进行合作将更容易被接受。比如俄罗斯、巴西等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2008年下半年以矿石、原油等为代表的资源类产品价格的暴跌令一些企业举步维艰,如果能够推动国内企业“走出去”并购这些资源类企业,将为中国提供坚实的资源供给保障,缓解发展中的资源瓶颈。第四,通过并购国外具有营销渠道、技术优势的企业,可以延伸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上的布局,避免仅仅依靠加工组装来发展制造业而受制于国际环境。
(2)把特定产业作为战略重点,加快“走出去”步伐。国内企业“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内布局,不能漫无目的。要从促进产业升级、推进国内技术开发的角度,对国际重点行业加大投入。从现实需求看,国内企业要把国际行业的龙头企业、技术领先企业和资源类企业作为主要选择对象。
第一,参股甚至控股行业中的全球龙头企业是企业“走出去”的重要目标,如参股“世界500强”企业。购买此类股权的目的,是争取使中国企业获得在行业龙头企业中的“话语权”,进而使中国在国际上获得更多资源,在竞争中占据主动。由于这类企业的股权结构非常分散,因此,只要收购较少比例的股权就能成为其主要股东。
第二,加大与国际技术领先企业的战略合作是企业“走出去”收购的重要目标。比如,软件、计算机、精密仪器、通信技术等产业中的领先企业。通过股权收购,进而取得对目标企业高端技术的学习权,以及高端技术企业转向中国的“产业转移权”,这是企业“走出去”的最大收获。
第三,资源类企业股权是企业“走出去”收购的又一重要目标。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比较优势在短期内不会改变,“世界工厂”、“中国制造”的发展主题在短期内也不会改变,对“工厂”、“制造”所需各种资源的依赖当然也不会改变。中国企业如能在海外收购一些资源类企业,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国内存在的资源紧缺困难。进入2009年,中国已有数家公司成功收购澳洲矿业公司。比如,2月1日,中铝美铝收购力拓的英国上市公司(RIOTINTOPLC)12%的股份,这是中国企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海外投资的金额(总额140.5亿美元,其中美铝出资12亿美元)。再比如,2月5日,中金岭南公司收购澳大利亚PERILYA LIMITED公司50.1%股权的方案,由此中金岭南也成为中国有色金属行业首家绝对控股发达国家资源企业的公司。又比如,2月16日,中国五矿集团成功收购澳大利亚资源公司OZMINERALS达成协议,以确保铜矿及锌矿的供应[4]。从发展趋势看,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还远未结束,可以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进一步加大对外资源收购力度。
(3)鼓励民营企业充分发挥机制灵活的优势,积极“走出去”。当前,在以资源收购为主的情况下,“走出去”兼并收购的主体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居少。从发展趋势看,要发挥民营企业的体制优势,鼓励民营企业在其他产业上积极“走出去”。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处于资金少、受扶持也少的劣势地位,但民营企业产权清晰、机制灵活、决策快、在国外收购的阻力小等。因此,对于资金不足但又有海外收购意图的民营企业,政府应该积极扶持,帮助其“走出去”。
专栏4.2:日本促进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措施
● 比较有力的金融服务体系,包括商业银行和政府系融资。日本的商业银行是日本中小企业的主要贷款提供者之一。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商业银行主要是地方商业银行,包括地方银行和第二地方银行。第二地方银行是由相互银行发展起来的。相互银行是区域性的,具有互助性质的银行。日本的政府系融资包括政府参与的直接融资、政府系间接融资机构、政府参与的信用担保体系。为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日本政府设立了中小企业投资育成株式会社(SBIC),在东京(东部日本)、大阪(西部日本)和名古屋(中部日本)设三个分支公司。日本政府系间接融资机构包括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国民生活金融公库、商工组合金融公库。日本政府建立了以信用保证协会和信用保险公库相结合的两级信用保证体系。通过政府的信用帮助中小企业获得间接融资,从而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 有利于国际竞争的中小企业组织化措施。中小企业的组织化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具有相互协助组织特点的生产组合;二是具有调整生产卡特尔性质的调整组合。前者的法律基础是《中小企业等协同组合法》,后者的是《关于中小企业团体组织的法律》和其他相关法律。形成了由中小企业组成的各种“组合”体系,包含六大类型:事业协同组合、企业组合、火灾共济协同组合、信用协同组合、协业组合和商工组合。
● 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的诊断制度。1952年日本国会通过《企业合理化促进法》,为日本中小企业诊断制度奠定法律基础,使得中小企业诊断得到正式认可。为保证诊断的质量和数量,1952年制定的《中小企业诊断员登录规程》开始中小企业诊断员登记制度。1954年设立中小企业诊断协会。1963年日本国会通过《中小企业基本法》和《中小企业指导法》,标志着官方为主导的中小企业诊断制度逐步走向完善。《中小企业指导法》系统地规定有关中小企业指导的计划、基准、相关机构、诊断士的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同年,中小企业诊断士考试开始(由中小企业诊断协会实施)。民间诊断员开始参与到中小企业诊断中来。
|
资料来源:辛飞,苏明山:日本政府促进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政策及启示,亚太经济,2008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