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国际国内发展环境发生重要而深刻的变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实现发展方式转型,对30年后的改革提出阶段性的新要求。从改革的总体态势看,新阶段的改革是以政府转型为主线的结构性改革。
第一,从经济领域看,投资消费失衡的问题是结构性问题,需要有一个结构性改革方案。避免低成本投资扩张,需要推进市场化改革,以实现资源要素价格改革、环境成本内部化等方面的突破;扩大国内消费,需要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的突破。这些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局限在市场化改革的范围内,还需要把改革进一步延伸到社会领域、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
第二,从城乡角度看,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问题是结构性问题,需要有一个结构性改革方案。从经济领域看,需要加快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从社会领域看,需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农村居民发展能力,赋予城乡居民同等的发展机会。这样的一项改革不仅涉及到农村改革,还涉及到城镇变革。比如,要扩大公共财政支出范围,使公共财政能够惠及广大农民;尽快建立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制度安排等。
第三,新阶段改革需要解决政策与体制之间的配套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人的发展成为政策的核心理念。但由于相关制度不配套,许多理念仍停留在口号上。比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公共政策的新目标,但在中央与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分工尚未明确的情况下,实现这一目标存在诸多体制性障碍。
第四,新阶段改革需要实现体制与体制之间的相互配套。任何一项改革如果没有相关改革的配套,都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比如,如果缺乏社会体制改革的跟进,市场化改革的成果就无法惠及多数人,难以得到社会的支持。就社会体制改革而言,大家都期望分配正义,希望政府能够在再分配上做得更好,但同时也发现,初次分配造成收入分配差距也有相当多不合理的因素,单靠社会体制改革,没有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同样难以解决利益失衡的问题。
第五,新阶段改革还需要增量改革与存量改革的配套。在过去30年的改革中,增量改革是主流。但是到了今天,如果没有存量改革的跟进,许多增量改革就会扭曲变形。比如,过去可以在保持许多传统体制制度架构不变的情况下,在体制外发展民营经济。但是,在当前现实情况下,由于多重原因,资源向体制内倒流的现象开始变得日益严重。如果相关体制不改变,民营经济发展的空间就会被压缩,增量改革的成果也很难保持。
第六,政府转型成为改革的主线。30年改革走到今天,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有效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并使其制度化,社会体制改革的实质是有效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并使其制度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质是有效规范政府公共权力并使其制度化。新阶段,这三项改革能否有所进展,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尽快建立一个名符其实的公共服务型政府。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既对政府的政策调整提出挑战,也对结构性改革提出现实需求。当前中央政府已推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社会政策、产业政策等应对危机的一揽子方案。在此基础上,应当尽快出台与应对危机的一揽子计划相配合的一揽子改革方案,走出一条结构性改革的新路子。
以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例,应与经济社会多个领域的改革配套、联动起来。一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要与财税体制改革相结合,把减税与实现由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型结合起来,与完善个人所得税结合起来,在减轻企业负担、刺激消费上有重要进展;二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要与资源环境相关体制结合起来,使增加的财政支出能够流向新能源、环境保护重大治理工程、环保产业投资等领域,提高整个宏观经济运行质量;三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要与社会体制改革相结合,使财政支出的增加能够更多地投入到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四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要与投资体制、垄断行业改革相结合,使铁路等高度行政垄断行业在市场化进程中跨出重要步伐;五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要与农村改革相结合,在建立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上取得实质性突破;六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要与金融体制改革相结合,比如,如果没有民营经济、中小企业融资体制的创新,新增流动性不一定能够使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受益;七是积极的货币政策要与证券市场基础制度建设相结合,积极的货币政策在短期内可能会对证券市场稳定发挥重要作用,但并不能解决证券市场最根本的问题。因此,从中长期看,证券市场稳定需要扎实的基础制度建设和完善。
新阶段的结构性改革,既涉及政策体系的创新,又涉及制度结构的变革。为此,需要有一个“超脱”的部门对结构性改革进行总体设计、统筹谋划、组织协调。第一,近年来改革出现的种种问题,比如,改革的不到位、改革的扭曲变形,都与缺乏改革的战略设计和规划直接相关。推进新阶段的结构性改革,需要有一大批利益超脱的机构和人员专门从事预先研究、统筹谋划、组织试点、综合协调、及时收集和反馈改革信息等工作,组成为领导提供改革决策建议的“参谋部”。第二,结构性改革在很大程度上超越过去增量改革的范畴,更多地强调对旧体制核心部分的突破,这就需要由权威的机构牵头组织协调。第三,改革要综合配套、前后衔接,要有机构精细统筹。改革又是权力、利益的调整,不宜由主管部门自己负责自己主管业务的改革。为此,在中央层面建立一个研究、统筹、协调、组织试点,专司改革的高层次综合机构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