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5~6日,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和挪威城市区域研究所在海口联合召开以“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新趋势、新挑战、 新突破”为主题的第68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来自中央有关部委、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26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来自挪威、德国、巴西、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官员和学者近400人出席本次论坛。与会专家就城市化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城市化成为我国新阶段转变发展方式的主线
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进程是导致我国发展方式扭曲的重要因素。大部分专家认为,尽管过去我国城市化进程比较快,但从国际比较看,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进程,而且城市化质量并不高。2008年我国城市化率不仅低于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30多个百分点,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个多百分点。有专家认为,农民工作为产业工人没有真正成为城市居民,“半拉子”的城市化既阻碍产业升级,又使得国内消费难以有效启动。
把推进城市化作为扩大内需、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载体。与会专家认为,城市化之所以对发展方式转型有决定性意义,关键在于它能够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使服务业比例大幅提高;二是促进城乡二元结构改变;三是通过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改善资源环境问题;四是通过发展服务业解决就业问题。
——城市化是扩大内需、实现由投资出口主导向消费主导转变的关键。有专家指出,无论是形成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格局,还是以扩大服务业比重为重点的结构调整,都直接依赖于城市化的发展水平。未来5~10年我国城市化正处在由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转型的关键阶段,以服务业为主体的消费型城市的兴起将成为我国城市化的一个基本趋势。如果城市化能提高10~15个百分点,未来5~10年我国居民消费率有望提高15个百分点左右,使居民消费率从35%提高到50%左右,最终消费率由不到50%提高到60%左右。有专家通过测算表明,城市化每新增一个百分点,可以新增投资6.6万亿,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替代我国10万亿的出口,形成发展方式由投资主导、出口驱动向消费主导转变的坚实基础。
——城市化是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有效载体。有专家通过计量分析表明,城市化进程与第三产业发展相关系数为0.933,与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相关系数为0.968,都呈现高度正相关。这意味着城市化发展是促进第三产业的重要手段。
——推进城市化有利于解决就业矛盾。有专家指出,如果在20年间让1.3亿农民工及其家属市民化,城市每年需要新建保障性住房650万套,这对钢铁、水泥、建材、家具、家电等57个相关行业将产生重要的拉动作用,同时还将为进城农民新创造2000万个就业机会。同时,从我国就业结构变动的趋势看,以城市化拉动服务业就业比重的提高,是解决两亿多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问题的战略性举措。
加快城市化是解决我国城乡发展失衡的根本途径。有专家认为,农民收入之所以低下,是因为农民有效工作时间少。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快城市化,使农民转移到城市中,提高有效工作时间,进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不少地方专家的案例分析也表明,加快城市化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例如,昆明的“‘三化’化‘三农’”(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解决“三农”问题)、成都市龙泉驿区“大兰—银河”整村移民模式、北京“三个一批”(城市化转移一批、城镇化聚集一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升一批)等,都是有效促进城市化,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矛盾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