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书

引入市场化配置资源机制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时间: 2010-05-17    已有人阅读过

长期以来,国家“三农”政策总的思路是采取“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多予”的实质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使国民收入和社会资源的分配适度向“三农”倾斜。“少取”就是减轻农民负担和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放活”就是突破束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通过加大农业投入、增加农业补贴、加大农村扶贫开发以及从2006年1月1日正式废止农业税,在“多予”和“少取”上,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在“放活”上,却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实践证明,解决“三农”问题既要加大投入,又必须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推进农村市场化改革,解决农村市场发育水平低的状况。 

一、引入市场机制的必要性分析 

通过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基本思路是通过减少农民的数量来解决农民的问题。但农民向城镇转移,需要在就业、居住、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创投入巨大的公共财力。从目前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来看,支撑大规模的农民转移是不现实的。同时,农民自身也需要付出包括购买住房、交纳社保等一系列费用。从目前的农民收入水平来看,要支付个人应该付出的成本也是不可能的。因此,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是“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

讲到城乡二元结构,我们往往注意到的是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和基于户口管理等形成的行政壁垒。但事实上,城乡之间最大的差距在市场机制的发育和发挥作用的程度上。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通过市场手段促进城市发展的机制已经形成,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得到了发挥。但农村市场机制的发育依然严重滞后,市场机制可以发挥的作用也极其有限。农村市场发育的缓慢,不仅造成城乡市场脱节,阻碍了城乡之间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而且使得全国范围内形不成统一的大市场。结构性市场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严重制约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同时,如果缺乏一种有效的机制动员各种社会资源投入农村建设农业发展,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持久动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也就不可持续。其出路就在于引入市场机制,最大程度地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引入市场机制的可能性分析 

一是农村存在大量的“沉睡”资源,包括农村的集体建设用地、农民的宅基地和住房、农民的承包经营权等,只要把本来属于农民的财产权利真正还给农民,就可以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经合法流转,变资源为资产,变资产为资本,从而为农村、农业的发展筹集大笔的资金,同时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并最终建立起农民和各利益主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体制机制。

二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要素价格的差异越来越大,特别是土地价格的差异巨大,要素价格的落差,一方面促进资金、技术、管理等城市优势资源进入农村与农村地租、劳动力成本等优势相结合,推动农业产业化及新兴涉农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也为在政策框架内,通过要素流转、置换等市场机制手段获取级差地租收益提供了可能。城乡一体化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城乡资源通过市场机制进行整合的过程。

三是体制机制创新为市场机制下乡提供了可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基本建立,各级政府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已经在行政审批事项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城市发展已经在市场机制作用的推动下取得了显著进步,非公经济也取得了显著发展,这一切表明市场机制下乡的条件已经成熟,可以通过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整合城乡发展资源,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来源: 中国改革论坛 [关闭] [收藏] [打印]

分享到:
联系方式(欢迎推荐图书、作者、原创)
电话:0898-66189066
邮箱:info@cird.org.cn
作者:迟福林 殷仲义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03月
定价:69.80元
© 中国改革论坛网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琼ICP备10200862号 主办单位: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
建议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 技术支持: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Design by Ciya Intera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