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以来,我国城乡关系发生了积极变化。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关系发展新阶段。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到2020年,我国将初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十二五”期间(2011~2015),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和关键时期。要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关键是消除城乡二元分割的经济社会制度,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核心是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一、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2004年以来,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中央连续六年颁布六个一号文件,明确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战略,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为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近年来,国家以农村为重点改善民生,着力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框架,加快推进教育、卫生、保障等社会事业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民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显著提高。2007年,农村劳动力不识字或者识字很少的比例为6.6%,比1985年下降21.3个百分点;小学文化程度的比例为26.4%;下降10.7个百分点;政府分级负责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初步建立,真正意义免费义务教育得以实现,1.5亿农村中小学生的学杂费全部免除,全面推行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全部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活费,对经济困难家庭学生、残疾学生等开展多种形式的补助。从2008年开始国家还向所有来自农村的中职学生提供每人每年1500元的生活补助。农民培训工作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已有1936个县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各地还通过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完善“星火培训体系”、实施“雨露计划”等,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
二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民医疗保障服务水平显著提高。2008年参合农民达到8.14亿人,参合率达到92%,中央和地方财政又大幅度提高了对参合农民的补助标准,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80元。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农民的医疗负担进一步减轻。
三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民生活稳定性显著提高。2007年,全国普遍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各级财政共投入农村低保资金12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对各地的补助资金30亿元。2008年,中央财政对农村低保的补助资金增加到90亿元,重点支持中西部和财政困难地区完善农村低保制度、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同时地方各级政府也按照中央的要求增加了农村低保的投入。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已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4284万农村人口纳入低保范围。与此同时,农村养老保险出现回升势头,农村医疗救助正在各地展开,针对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和针对农民工的工伤保险也得到明显加强。2009年在全国10%的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
四是全面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基本结束了我国农村严重缺乏饮用水的历史。从2006年起,中国开始全面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期间全国解决1.6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2006~2008年三年已安排中央投资238亿元,地方自筹配套资金226亿元,解决了1.08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从2000至2008年的9年间累计解决了1.8亿人的饮水安全问题。2009年又解决了60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建设任务,同时可累计解决全国2.4亿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占2000年3.79亿饮水不安全人数的63%,提前6年实现联合国千年宣言提出的目标。
五是农村公路建设迈出新步伐,农村地区交通得到极大改善。按照“十一五”“五年千亿元工程”规划,“十一五”我国将新改建农村公路120万公里,解决7530个乡镇通沥青(水泥)路、89970个建制村通公路问题,基本实现全国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东、中部地区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西部地区基本实现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的目标。“十一五”前三年,全国共新改建农村公路118万公里,完成投资5484亿元。截至去年年底,全国乡镇通沥青(水泥)路率达到88.6%,东、中部地区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率达到90.1%和79.8%,西部地区建制村通公路率达到81.2%。目前农村公路总里程达324万公里,全国乡镇、建制村通公路率分别达到99.2%和92.9%。农村公路的发展,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贡献。
二、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十二五”期间,要继续全面普及并巩固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行免费的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加快在农村普及高中教育,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的高中教育普及程度,争取在“十二五”期末,农村地区的高中教育普及率达到85%,2020年前实现基本普及的目标,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健全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推进新农合制度与医疗救助和大额医疗保险相结合的运行新机制,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十二五”期末,各级财政对新农合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50元,逐步提高新农合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力争使农民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从目前的40%提高到60%。实现由“大病统筹为主”向“大病基本合作医疗”的转变,积极进行门诊统筹试点,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向农民提供安全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继续加强农村妇幼保健,全面实施农村妇女住院分娩补助政策,使农民享有的初级卫生保健,卫生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完善和落实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农村社会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应保尽保。健全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十二五”期末,基本实现全面普及的农村社会新型养老保险制度;
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适时提高扶贫标准,探索扶贫标准因地制宜确定、国家重点扶贫县动态进出调整的新机制,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贫困人口采取更加优惠的扶贫政策。努力实现扶贫和低保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实现专项扶贫和行业扶贫的有机结合。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尽快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十二五”时期扶贫开发的重点,尽快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
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重点解决饮用水高氟、高砷、苦咸、污染及微生物病害等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的水质问题,以及局部地区的严重缺水问题,优先解决人口较少民族、水库移民、血吸虫病区和农村学校的饮水安全问题,争取到2015年基本实现农村人口安全饮水目标;
农村公路建设要重点加强农村公路上的危桥、安全防护和排水设施建设,兼顾农村公路县到乡、乡到乡、村到村联网建设。大力扶持“少边穷”地区农村公路发展。提高对中西部“少边穷”地区通建制村公路建设的中央补助标准。继续抓好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加强县乡公路的养护和路政管理。加大对农村客运站点的投入,促进农村客运网络和城市公交网络的合理衔接和有效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