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书

关于建设“低碳经济示范省”的建议

  时间: 2010-05-19    已有人阅读过

一、国内外低碳经济的概况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形势推动下,世界范围内正在经历一场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大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要求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生活模式和鼓励低碳发展的相关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其核心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低碳经济正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抢占未来经济制高点的重要战略选择。许多国家都加大了对低碳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制定路线图,把低碳技术进步作为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发达国家把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放在一些关键的节能、新能源技术如第三代先进核技术、氢能技术、减排技术、碳封存技术等领域,加大投入,推进技术进步。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的必由之路,这既是我国解决能源、资源、环境问题的内在要求,也是积极应对国际气候变化,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塑造新的国家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面对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我国走低碳发展道路已形成国家共识, 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措施和政策,推动低碳发展和节能减排。发展态势预示:“十二五”将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新起点,我国将迈入低碳经济时代。

近年来,国内一些省、市、区及城市纷纷积极行动起来,开展低碳经济研究和相关试点,发展势头强劲。低碳经济区可能将成为国内各地区竞争的新经济制高点。谁能把握低碳经济的先机,谁就将在未来处于战略竞争的优势地位。 

二、海南省建设低碳经济示范省的意义和优势条件

建议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当前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抢抓机遇,尽早部署海南省低碳经济,积极争取低碳经济示范省。

1. 建设低碳经济示范省的重大意义

1)有利于提升海南省的竞争优势,促进国家低碳创新型省份的构建。

19992月,海南省人大作出了《关于建设生态省的决定》,10年来,秉持生态立省的理念和发展战略,海南省生态环境质量保持了国内最高水平,实现了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多赢。在生态省建设方面海南省处于领先地位。实际上生态省发展战略的本质就是建立低碳经济,近年来,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呼吁建设“阳光岛”、“节能岛”、“可再生能源岛”、“绿色之岛”其目标都是建立低碳经济。

建设低碳经济示范省将为海南省生态省建设和经济特区赋于新的内涵,获取新的竞争优势,在低碳创新型省份构建中,处于更加领先的地位,充分发挥经济特区的“窗口”、“试验田”、“排头兵”和示范区作用。

2)有利于促进海南省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调整,在新的经济模式下加快发展。

建省办特区以来,海南省经济社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属于欠发达地区,工业化水平低、城镇化水平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经济总量小的主要矛盾仍很突出。海南省实施“一省两地”战略,目前正处于重化工业加快发展阶段,根据有关研究,到2020年以能源需求总量将达到1800多万吨标准煤,将比2006年翻一番;电力需求预测到2020年电力弹性系数保持在1.4,全社会需电量将达500600亿千瓦时,能源资源和能源安全对经济发展的约束持续,节能减排的压力很大。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转变到高能效,低能耗,少污染的新的模式,而低碳技术的采用、低碳城市的建立可以有效地促进经济的转型。低碳经济不会放慢经济增长,相反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的转变,将使现有产业中的软件、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旅游经济等更好地升级发展,航空产业、临港经济、石化产业、交通运输业可以成为低碳模式的新能源利用,促进经济的新一轮高增长,将增加大量就业机会、有利于改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低碳技术支撑使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的进程,能在更高的水平上起飞。

3)有利于海南省更多的引进国际先进的低碳技术,利用国际碳资金,增强低碳发展的能力建设。

实现整个经济的转型,构建起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决不是短期几年就可以完成的事情,需要若干年的持续努力,需要采用更多先进的低碳技术和巨额资金的投入,仅仅依靠财政支持和企业自筹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通过低碳示范省建设,我们可以获得国家给予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建立起市场化的投融资体系,吸引国内外商业资本进入。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测,全球碳交易市场潜力巨大,预计20082012年间,全球碳交易市场规模每年可达600亿美元,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将达到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有资料显示,低碳经济区将成为欧盟等重要国际伙伴提供特许贷款和援助的重点。如欧盟已同意将援助和合作工作集中于能源和气候变化领域,以便产生规模效应、减少交易成本,在关键领域促进专有技术的交易和专业化服务。这将极大推进低碳经济区的发展。低碳经济区可以通过消除在低碳产品、服务上的贸易壁垒来促进高附加值贸易。这些都将极大推进低碳经济区的发展。

海南省应利用今后国家将赋予的自由贸易区政策,作为各种低碳技术、产品、服务、管理、投资方式的试验田,促进与国际低碳经济体系的接轨,有效地引进国际低碳新技术,充分利用国际融资,增强低碳发展能力。

2. 海南省具有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条件和发展潜力

1)海南省具有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条件。第一,生态省建设为低碳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基础。海南省率先提出建立中部地区生态补偿机制,持续开展了生态恢复,2008年森林覆盖率达到58.48%,保持了完好的生态系统。海南省的能源结构优质化率高于全国,2007,海南省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占31.09%,石油占37.74%,天然气占26.54%,水电占4.05%,接近世界平均能源消费结构。据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所做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估(19962006)”的分析数据,到2006年,海南省区域环境水平变化趋势位列全国第2位、区域生态水平变化趋势位列全国第5位、气候资源指数变化趋势位列全国第1位、资源环境综合绩效评估位列全国第6位、可持续发展能力及排序位列全国第8位。可以说,在此基础上海南省更容易实现低碳经济的目标。

第二,可再生能源的资源禀赋得天独厚。低碳经济就是利用新的清洁可再生能源更多的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实现节能和减排。海南省具有得天独厚的能源资源禀赋条件,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地热能、海洋能以及油气资源都很丰富。中外专家认为,有如此多种类的丰富能源资源齐聚一地,这是极为罕见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是我们发展低碳经济的物质基础,但目前开发利用除了水能仅仅是资源总量中很小的一部分,大量可再生能源资源尚未开发利用。

(2)海南省已经开展了低碳经济的探索实践。近几年来,海南省在诸多领域都进行了低碳技术应用的探索尝试,也初步取得了一些经验。比如:

在发电领域,在华能海口电厂老机组改造全部实现烟气脱硫,废水零排放;在华能东方电厂新建2×35万千瓦发电机组全部采用超临界技术燃煤机组;全省天然气发电装机达72.2万千瓦,占统调电厂总装机的36.5%;核电项目已经启动。

低碳电力-可再生能源发电方面,水电开发占可开发资源量的66%,其中,小水电装机达28.5万千瓦;风电开始规模化开发,“十一五”期间计划建设7个风电场,总装机34万千瓦;2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启动,一批并网光伏发电项目正在策划前期工作中;凤光互补发电在西沙永兴岛已经部分建成,风光互补发电用于城市乡村公共照明在海口、三亚开始得到规模化应用;太阳能光电技术成功应用于农村太阳能灭虫灯以及通讯、气象、道路交通等领域;太阳能热发电示范项目在策划中;生物质发电已建成近29万千瓦生物质混燃、蔗渣直燃发电装机容量,生活垃圾处理厂焚烧发电3个项目总装机3.3万千瓦正在建设或前期工作中,生物质气化发电项目海口垃圾填埋气发电2×1000千瓦已有1台机组发电,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发电已建成装机2580千瓦,秸秆直燃发电2个项目4×1.5万千瓦即将建设。

在生物质能开发领域,在农村沼气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海南省户用沼气、大中型禽畜养殖场沼气、农村中小学沼气应用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同时,沼气工程已经应用到橡胶加工、淀粉制造等工业领域,并将向城市公交燃气领域应用。今年底,18个污水处理项目、17个垃圾处理项目将建成竣工。中海油6万吨生物柴油项目即将建成,椰岛公司10万吨木薯燃料乙醇项目待批,两个项目投产后可提供大量清洁生物柴油和燃料乙醇,实现低碳交通燃料替代,大大提高海南省交通节能减排的水平。

在交通领域,海南省燃气清洁能源已在海口、三亚出租汽车、城市公交得以广泛推广;海马汽车厂的新能源电动汽车研发正在进行中。

在建筑领域,户用太阳能热水器应用越来越多,特别是集中式太阳能热水工程在宾馆、酒店、度假村得到广泛应用;太阳能干燥技术在工业领域得到成功应用;建筑节能也取得一定成效。高效节能灯近年来得到大量推广。

在其它部门,冰蓄冷技术将在三亚亚龙湾旅游开发区成功应用,节能效果显著;工业余热利用发电得到初步应用;在东方石化城,二氧化碳扑捉技术成功应用于可降解塑料项目。

在清洁发展机制(CDM)领域,海南省(截至2009319)已有11个CDM项目得到国家发改委批准,可实现年减排量为近62万吨二氧化碳当量,与德、荷、英、瑞等发达国家开展了碳交易合作,由此获得大量的碳资金。海南省还有不少项目具备开发成CDM的条件。

从以上分析看,海南省具备发展低碳经济的巨大潜力。 

来源: 中国改革论坛 [关闭] [收藏] [打印]

分享到:
联系方式(欢迎推荐图书、作者、原创)
电话:0898-66189066
邮箱:info@cird.org.cn
作者:迟福林 殷仲义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01月
定价:69.80元元
© 中国改革论坛网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琼ICP备10200862号 主办单位: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
建议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 技术支持: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Design by Ciya Intera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