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宏观金融调控加强,货币政策十年来首次从紧
2007年货币政策面临的形势是经济高增长、CPI创新高和房产、股票资产价格持续快速高涨。受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及出口市场快速增长的拉动,我国经济持续强劲增长,并呈高位加速态势,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11.1%,比上年同期加快0.7个百分点,创1995年以来的新高。总体上来看,投资、消费、出口和工业生产均高速发展。经济增长从偏快转向过热的苗头比较明显。而2007年,食品价格的突然上涨带领CPI走出低谷,物价水平逐月攀升,尤其下半年CPI上涨明显提速,11月份CPI上涨6.9%创十年来新高。前几年我国经济“高增长,低通胀”的良性发展态势正在悄然发生改变,有转为“高增长、高通胀”的危险。同时,股票、住房等资产价格都出现了明显的泡沫化倾向,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有双双趋热的势头。
基于此,2007年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主要措施是6次加息连同10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如图3-2和图3-3,这让市场感受到了多年未见的调控强度。
图3-2 2007年银行利率调整一览(注:无图片)
图3-3 2007年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统计图(注:无图片)
除了提高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措施外,中央银行还加大央行票据发行力度和频率、以特别国债开展正回购操作、启动了定向央行票据和特种存款等创新型工具。在2007年央行票据发行中,采取了市场化发行与定向发行相结合的方式,对部分贷款增长较快、且流动性充裕的商业银行定向发行6期央行票据7050亿元;同时10月下旬开始,央行在时隔20年后重新启用特种存款,既有效收回了流动性,也对信贷增长较快的机构起到警示作用。
同时,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指引。通过提示商业银行关注贷款过快增长可能产生的风险以及银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问题,引导商业银行合理控制贷款规模与投放节奏;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合理控制基本建设等中长期贷款,严格限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中落后企业的贷款投放,加大对“三农”、就业、助学、中小企业、节能环保和自主创新的支持。对商业性房地产信贷政策进行调整,严格住房消费贷款管理,重点支持借款人购买首套中小户型自住房的贷款需求,提高了第二套及以上住房贷款的首付款比例和利率水平。
2007年,央行共通过公开市场及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回笼的资金量约达到6.94万亿元,对冲到期释放的资金后,净回笼量高达2.63万亿元,比去年增加一倍。央行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幅度为5.5个百分点,回笼资金约1.8万亿元,比2006年增加约270%,是公开市场操作的2.2倍。
在央行一系列紧缩型货币政策以及其他宏观调控政策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经济运行的环境开始发生变化,政策累积效应逐步显现,处于过热边缘的经济开始向合理增长区间回归,多项重要指标也都向政策预期方向转变。表现较为明显的是居民储蓄存款开始增加,一些城市房价开始回落或涨幅趋缓等。
但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与调控目标尚有一定差距,一方面,经济增速仍处高位,多年的“高增长、低通胀”的格局也被打破。另一方面,年初制定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目标被突破。仅仅1至9月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3.36万亿元,同比多增6073亿元,已经超过了去年3.18万亿元的新增贷款纪录。在这种情况下,2008年央行将货币政策定调为“从紧”也是情理之中。
二、中国开始在国际金融政策协调与合作中扮演重要角色
2007年7月,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全面爆发,金融市场流动性趋紧,全球股市再次大幅动荡。在主要发达市场央行紧急注入流动性并大幅降息等措施的救助下,局面得到一定控制。但是,危机远未结束,四季度以来资本市场、债券市场和衍生品市场的调整仍在持续。美国房地产市场衰退,爆发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美联储降息三次,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从年初的5.25%大幅下调到4.25%。面对持续增加的通货膨胀压力,大部分国家或地区的央行利率稳中趋升。欧洲央行两次加息,基准利率提高到4.0%后企稳,日本央行在加息1次后保持观望态度,中国和印度分别加息6次和2次,其余国家或地区的央行政策利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美国次贷危机及其随后各国央行的反应表明,在全球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加深,当一国出现问题时必然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其他国家。在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的宏观调控中更多表现为各国之间金融政策的协调与合作。中国已经加入WTO,金融业将更加开放,与其他国家金融政策的协调与合作是必然的。中国在次贷危机中的行动充分说明中国是个负责任的大国,与此同时,中国正在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合作。
2007年12月1日首次中日高层经济对话会议在北京举行,随后,12月12~13日,中美两国在北京举行了第三次战略经济对话(SED)。两次高层经济对话均就中日、中美金融合作达成了一致的意见。事实上,中国同其他国家加强金融合作表明中国正在进入国际货币体系循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