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书

迟福林:走向消费大国的转型与改革

  时间: 2010-05-20    已有人阅读过

当前,在国家经济刺激政策下,我国宏观经济形势比较乐观。2009年,我国GDP增长将达到8%的目标,可能还略高。预计,2010GDP增长将达到9%。现在的问题是,在未来的510年,我国的宏观经济走势到底会怎么样?目前大概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比较乐观,认为我国至少还有1020年的快速增长期,保持8%10%的增长速度没有问题;第二种观点认为,在未来的5年,我国将进入中速增长期,GDP保持在7%左右;第三种观点相对悲观,认为2010年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恐怕只在5%左右。

我认为,以上三种观点都与如何判断中国的发展方式转型相联系。第一种比较乐观的观点基于我国扩大内需的基本方针及市场需求判断。第二种观点认为在调整时期,保持7%左右的增长是客观的。第三种观点认为发展方式转型比较困难,如果转型不到位,未来510年我国的GDP增长可能仅限于5%6%。由此看来,判断后危机时代我国的经济走势关键是研究我国的发展方式转型问题。

那么,我国发展方式转型正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未来几年我国发展方式的基本趋势是什么?如何促进发展方式转型?

一、我国发展方式转型正处在“十字路口”

反危机的实践使我们越来越清醒地看到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现行经济增长方式的冲击。当前,我国发展中的很多困难和矛盾,源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严重滞后。

1.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严重滞后

1)“十一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政策目标大都要落空。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并提出了六大政策目标:一是把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基本立足点;二是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线;三是把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作为着力点;四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五是把改革开放作为动力;六是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一五”还有一年多的时间,这六大政策虽然在有的方面,例如改善民生有重大进展,但总体上看,大部分政策目标没有大的突破,基本上要落空。

2)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有实质性改变。从这些年的情况看,一是投资率居高不下。由2000年的35.3%2005年上升到42.7%,到2008年进一步上升到43.5%。二是消费率逐步下降。由2000年的62.3%(居民消费率46.4%)到2005年下降为51.8%(居民消费率37.7%),到2008年进一步下降为48.6%(居民消费率35.3%)。三是外贸依存度进一步上升。由2000年的39.6%2005年上升为63.8%,到2007年进一步上升为64.8%。四是能源消费总量持续攀升。例如,2000年消费总量是13.8亿吨标准煤到2005年为22.5亿吨标准煤,2008年则上升为28.5亿吨标准煤。

3)地方政府主导型经济工作方式的特点仍然突出。为什么这些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严重滞后,这同经济行政体制存在突出的缺陷直接相联系。在财税体制和干部制度尚未有大的动作出台的背景下,地方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成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滞后的主要因素,并具有普遍性的特点:一是以追求GDP增长速度为主要目标;二是以扩大投资规模为重点任务;三是以上重化工业为主要追求;四是以行政推动和行政手段为主要手段。

2. 后危机时代世界范围内经济结构大调整的到来

从历史看,每一次大的经济金融危机都包括两个过程:一是全球范围内大调整的过程;一是全球范围内大洗牌的过程。国际金融危机引起的世界范围内经济结构的大调整是不可避免的,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格局的大变动也是不可避免的。

1)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实体经济产生严重冲击。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在世界范围内是百年一遇的,它导致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速度的全面下滑。据测算,全球生产总值增长率将从2007年的3.8%下滑到2008年的2.5%,再跌至2009年的1%[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94月发布的《2009年世界经济展望年度报告》指出2009年世界经济很可能出现二战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增长率为-1.3%。报告预测2009年美国经济将低于全球经济平均水平,负增长2.8%,是1946年以来经济增长下降最严重的一年。另外预测2009年日本经济增长将下降6.2%,俄罗斯下降6%,德国下降5.6%,英国下降4.1%,墨西哥下降3.7%,加拿大下降2.5%,而中国经济将缓慢增长6.5%,印度将增长4.5%[3]200910月初,IMF虽然上调了大多数经济体的增长预期,但依然警告经济复苏仍面临巨大阻力,复苏过程将是缓慢的,高失业率仍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4]

美国失业率的变化趋势可以更清楚地反映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美国失业率从20081月的4.9%迅速上升到20096月的9.5%。失业率的快速上升,导致美国居民收入减少、储蓄上升,消费急剧萎缩。

 

2-1 20082009年美国月度失业率(单位:%

数据来源:美国劳工部,引自http://research.stlouisfed.org/index.html 

对我国来说,这场危机是改革开放30年来遭遇的最大挑战。30年来,我国改革发展的外部环境总体来说是有利的,尽管19971998年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但影响不大并很快得以恢复。当时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市场需求总体上保持平稳增长。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市场需求严重下挫,对我国出口造成严重冲击。据海关初步统计,2009年上半年,我国对外贸易累计进出口总值9462.3亿美元,同比下降23.4%,其中出口5216.9亿美元,同比下降21.7%。受金融危机冲击,在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中,我国出口均呈下降趋势。我国对欧盟出口下降24.5%,对美国出口下降16.9%,对日本出口下降20.2%。另外,2009年上半年我国主要外贸省市出口额均有不同程度下降。2009年上半年,广东、江苏、上海、北京(含中央在京单位)、浙江、山东和福建等7省市进出口值合计占同期全国进出口总值的83.6%,出口同比分别下降18.4%24.8%22.2%17.8%19.7%17.6%14.1% 

2-1 200916月我国对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额国家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综合统计司:“今年上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23.4%6月份进出口连续第4个月环比增长”,海关总署网站。 

2)全球化大的趋势不变,但世界经济结构将发生重大调整。除了在短期内对全球宏观经济带来严重冲击外,国际金融危机对当前的全球化结构也带来挑战。虽然全球化趋势不会改变,推进全球化成为各国的基本共识,但经济全球化的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

上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时代。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来,全球化进程加快。这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市场经济体制扩展到全球,降低了交易成本;二是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扩展到全球,增进了规模效益。全球化带来了各国共享的红利:20022007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4.3%)比过去30年(3.3%)快一个百分点,亚洲经济增长速度(6.5%)也比过去30年(5.5%)快一个百分点。这高出的部分实质上就是全球化红利。

在全球化过程中,基于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世界逐渐形成了相互联系且各具特点的三个板块:

——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以其低成本的制造业优势纳入全球化过程。一方面,成就了“世界工厂”,获得了巨额贸易顺差,明显分享了全球化的红利。另一方面,因其低成本而有力地拉低了世界总体物价水平。

——以石油输出国俄罗斯为代表的能源资源出口国,因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强劲的工业化趋势推动,不仅出口大增,而且价格上升,分享了全球化的红利。

——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凭借其金融服务业优势,利用金融创新,亦分享了全球化的红利,支持了美国消费型经济的进一步扩展,使“寅吃卯粮”透支未来的局面更加严重。这个板块进口太多、消费太多,面向全球借贷的消费模式难以持续。

3)后危机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复杂性。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卷入到国际分工和全球化的浪潮中,各国都不可能脱离全球化使自身得到长足发展。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全球化进程也许会暂时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但从长远来看,全球化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和趋势不会因这次国际金融危机而改变。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贸易量和国际资本流动量都会出现一个时期的下降,但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基本机制没有改变,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程度并没有因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而稍有减弱,反而有所加强;国际经济的对话与协调机制以及各种多边和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也在增强。当然,国际金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经济周期性衰退。它很可能成为分界点,宣告全球化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阶段已经结束,全球化的新阶段将在长期动荡中转型升级。这将使我国“十二五”经济发展方式转型面临巨大的外部压力。

全球化的新动态使我国继续分享全球化红利面临挑战。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出现的各种情况,使国际贸易环境恶化趋势明显。我国继续分享全球化红利的战略目标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

——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自2008年以来,世界各国推出或拟推出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大约78项,其中47项已付诸实施。这些措施包括提高关税、贸易禁令、出口补贴以及各种形式的非关税贸易壁垒等,甚至出现了借环保的名义搞贸易保护。从形式上看,发达国家多采取补贴方式,发展中国家多采取提高关税和贸易禁令等传统方式。滥用贸易救济措施的现象也频繁出现。

——世界经济出现新的不确定因素。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尽管各国就应对危机达成了共识,但全球经济复苏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欧美日三大经济体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在增大。今年以来,美国商业银行已倒闭52家,为战后之最。金融危机由美国转向欧洲,以波罗的海三国为代表的中东欧经济处于动荡之中。日本经济延续了战后以来最大的衰退,经济何时触底难以预料。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各国承诺,将扩大财政开支到5万亿美元,目前,全球财政开支已接近3万亿美元。美国和欧洲国家采取注入流动性的救助计划,各国共同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否会带来新一轮美元贬值,是否会引起新的通货膨胀,都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因素增加了我国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困难,增加了我们驾驭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难度。

总的结论是:第一,外需萎缩是一个中长期趋势,全球将进入一个需求不足时代;第二,即便外需能够尽快恢复,也不是原有水平的简单恢复,必然伴随着外需结构的重大调整;第三,即便外需在水平和结构上都重新恢复,作为一个大国,我国也不能长期把经济增长的基础主要建立在外部市场上。

来源: 中国改革论坛 [关闭] [收藏] [打印]

分享到:
联系方式(欢迎推荐图书、作者、原创)
电话:0898-66189066
邮箱:info@cird.org.cn
作者:迟福林 主编
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02月
定价:59.00元
© 中国改革论坛网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琼ICP备10200862号 主办单位: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
建议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 技术支持: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Design by Ciya Intera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