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书

政府转型与基本公共服务

  时间: 2010-05-23    已有人阅读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分化和利益博弈的出现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也是社会运行的常态。但是,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必须超越局部利益,把公共利益作为首要价值。这就要求政府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基本原则,强化政府为农村、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体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的责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福利支付制度和风险分担机制的改变,虽然科教文卫的投入保持了增长趋势,但在共同支付中,个人支付的比例逐年上升,使社会成员负担加重并导致部分社会成员难以享受相应的基本公共服务。例如,1980年,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不过23%;到20002002年间,这个比重已高达60%。从这个比重的变化可以看出,治疗疾病的责任已由政府或社会保险承担转向病人自己承担。此外,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等领域以地方财政投入为主的制度安排,也造成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异加大。“上学难、上学贵”,“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在一些地区比较突出。2003年的SARS危机,比较充分地反映了中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政府责任不到位的矛盾和问题。在这个特定背景下,中国政府突出强调,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政府的基本职责;各级政府应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公共服务。目前,中国的公共政策正朝着以人为本、关注基本公共服务的方向发展。

一、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责

中国1994年分税制改革划分了中央、地方的财权,但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不明确,尤其是各级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职责划分不明确,地方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承担了大量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责任。2003年以来,中国政府强调要把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重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新阶段改革攻坚的重点,以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有效地发挥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中的主导作用。

1. 制定全国性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战略规划

中国政府已经提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促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虽然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考虑到中国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贫富差距仍在拉大的现实,应尽快着手在全国范围内制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战略规划和实施策略,统筹安排、系统规划,分步骤地推进:

1)制定基本公共服务全国最低标准,设置明确的时间表,使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到全体社会成员,并明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施进度和保障措施。

2)在正视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存在一定差距的前提下,先行在全国统一制度安排,解决不同省(市)、不同部门各自制定政策,政策口径不统一、方向不明确,跨城乡、区域对接困难的问题。

3)通过制度创新,逐步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区域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距。

2. 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政府的管理体制要与有效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要求相适应。首先,要改变公共服务机构“上下一般粗”、职能趋同化严重的现象。加强上下级政府之间的分工与协作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从中国的实际看,应将中央专属事项、中央和地方共管的事项、地方自有事项严格区分开来,中央和地方共管事项也应尽量用列举法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尽量避免在同一区域内按管理对象分工,由多层政府管理同一公共事务。第二,目前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涉及众多部委,如何整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的课题。

按照构建公共服务体系的要求,统筹设计和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事业单位是中国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就开始事业单位改革,但由于历史条件和认识上的局限,总体成效不大。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2006年改革调查问卷显示,79.78%的专家认为事业单位改革有赖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整体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建立统一、有效的公共服务体系。在公共服务体系总体设计方案没有出台前,事业单位改革在实践中难免以“减少开支、缩减人员”为目标。如果把事业单位改革置于公共服务体制建设框架下统筹设计和安排,这项改革就有可能取得实质性突破。

3. 加快政务信息化建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技术手段

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使社会成员得到更广泛、更便捷的信息和服务。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如能建立实名制的全国性基本公共服务供应网络,将会明显地降低成本,提高政府的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和效率。

加快政务信息化建设,增强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未来几年,中国政务信息化建设应把重点放在运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全国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信息平台;改造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流程;实现政务公开,增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透明度。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各种信息终端工具,使电子政务从信息管理偏重自我服务向注重公共服务转变,大力发展服务型电子政务,实现各级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方面的重要突破。

二、建立完善公共财政制度

从中国的情况看,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建设,需要按照实现从经济建设型财政向公共服务型财政转变的要求,着力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将新增财力主要用于公共服务领域,加大对重点民生项目和重大民生工程的经费保障力度,落实各级政府辖区财政责任,完善转移支付,实现财政能力均等化。

1.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把更多资金投向基本公共服务领域

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中国财政收入也大幅度增长。近一两年,国家一周的财政收入就等于1978年一年的总和。应当说,现在是扩大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型财政建设的最好时机。未来几年,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国家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应当继续加大。

从实际看,缩减政府的经济建设支出和行政管理支出还有一定空间,应当尽快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使更多的财力用于基本公共服务。进一步加大财政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投入。加强对重点支出项目的保障力度,向农村倾斜,向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困难地区、困难基层、困难群众倾斜。

2. 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进一步深化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要以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为重点,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探索推进省直接管县的财政管理体制。省直接对县的财政体制将地市本级财政与县级财政视为同一预算级次对待,省直接调整与县的财政关系,地市财政除汇总和上报所辖县区的总预算外,基本上不涉及体制调整方面与资金划转的问题,这实际上减少了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层级,避免地市一级对县级财力的集中与控制。可考虑省级财政在各种转移支付、体制补助结算等方面逐步核算到县,减少财政管理层级,提高行政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

积极推进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进一步规范和调整县与乡之间的财政关系。对经济欠发达、财政收入规模小的乡镇,试行由县财政统一管理乡镇财政收支的办法,对一般乡镇实行“乡财县管乡用”方式。

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强化省级政府调节地方财力分配的责任,增强省级财政对市县级财政的指导和协调功能,逐步形成合理、平衡的纵向与横向财力分布格局,逐步强化基层政府供给基本公共服务的体制保障能力。

来源: 中国改革论坛 [关闭] [收藏] [打印]

分享到:
联系方式(欢迎推荐图书、作者、原创)
电话:0898-66189066
邮箱:info@cird.org.cn
作者:迟福林 主编
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02月
定价:59.00元
© 中国改革论坛网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琼ICP备10200862号 主办单位: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
建议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 技术支持: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Design by Ciya Intera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