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书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须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

  时间: 2010-05-23    已有人阅读过

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和重点领域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巨大进展。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标志着我国改革进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转轨的新阶段,进入经济市场化迅速展开的阶段。此前的改革就主要方面来说,基本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框架下引入市场机制或市场因素。因此,这10年来改革最大的成功,就是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地位已经确立。就突出方面来说,一是基本形成了产权多元化的市场经济微观基础,非国有经济在产出意义上的比重已经超过了2/3,不同产权主体之间的竞争机制基本形成;二是市场体系初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形成价格的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形成,土地、资本、劳动力以及技术和信息等要素市场体系初步建立,并正在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三是初步形成了政府宏观管理和调控的框架,为政府间接管理和调控经济奠定了方向性的基础,适应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和手段运用日趋成熟;四是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为推动经济市场化提供了重要动力,外向型经济领域的市场化程度和体制转轨进程明显加快。

但也必须看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初步建立阶段,在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总体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主要体现在新体制因素的引入、成长与拓展方面,而在旧体制的核心部位要实现向新体制的转轨依然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这是渐进性改革的基本特征,同时也反映了改革在各个领域进展的不平衡。比如说,改革滞后于开放,宏观改革滞后于微观改革,政府改革滞后于企业改革,等等。从现实情况看,改革有待完善的重点领域大体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发展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产权制度。二是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改变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三是进一步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使其符合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的功能定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四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规范政府干预市场和介入经济活动的行为,使政府对经济的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五是加快推进就业和分配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合理的社会公正调节机制。六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领域的改革,完善经济法律制度,促进经济、政治和社会协调发展体制的形成,以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二、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所谓体制性障碍,简单说就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中改革滞后的部分,如城乡体制分割、金融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滞后、宏观领域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一些深层次矛盾难以有效缓解,并且逐步积累起来。当前存在的经济结构不合理、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矛盾突出等问题,都与经济体制不完善和改革进展不平衡有关。

例如,我国目前的国家财政、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三位一体的体制特征,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政府财政实际上无法摆脱承担国有银行体系和国有企业经营风险的角色,从而制约了财政支出和政策安排向社会公共领域的转变。突出的表现是,在非国有经济对工业增加值、社会就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外贸进出口等方面的贡献已经明显超过国有经济的情况下,财政收入和支出结构并没有充分反映现实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和要求,非国有经济的作用和利益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以国有银行和国有投资机构为主体的金融体制由于主要服务于国有企业,已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特别是作为经济增长重要支撑的非国有经济难以获得应有的融资支持。另一方面,各种名义上的非国有金融机构实际上大都具有政府背景,其运行机制普遍具有较强的行政干预特征,不仅难以“导出合理的金融产权结构和市场结构”,而且往往会引起信用关系的混乱。

又如,行政性垄断依然是阻碍市场竞争和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因素。我国的传统计划经济实际上是一种国家垄断和政府控制的经济,由于计划经济时期国有经济过度扩张,国有经济几乎遍布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因而行政性垄断不仅在基础产业、公用事业领域普遍存在,而且在许多竞争性行业中也大量存在。行政性垄断使权力直接介入市场,不仅难以通过市场力量来打破,而且往往构成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的主要障碍。

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以制度创新为重点 

十六大指出,改革要“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这表明,我国的改革已进入以宏观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为重点的新时期,将对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国前一时期改革的重点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引入市场机制,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重塑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在高度集中的传统体制下无法孕育出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改革必须以权力的分散为基本前提。随着经济市场化的大规模推进,多元化产权主体竞争格局和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基本形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已经确立,改革的重心必然要适时转移,宏观体制改革的深化越来越成为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重心。我们已经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宏观经济体制基本框架,但完善这一框架还面临十分艰巨的任务,要以制度建设为主要内容。这也是与前一时期改革的重要区别。也就是说,今后一段时期宏观经济体制改革将更加强调“重在建设”。

来源: 中国改革论坛 [关闭] [收藏] [打印]

分享到:
联系方式(欢迎推荐图书、作者、原创)
电话:0898-66189066
邮箱:info@cird.org.cn
作者:高尚全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03月
定价:39.80元元
© 中国改革论坛网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琼ICP备10200862号 主办单位: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
建议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 技术支持: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Design by Ciya Intera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