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书

第二节 消费释放的历史拐点

  时间: 2012-03-21    已有人阅读过

  我国未来5~10年的转型与增长,不仅对自身中长期发展具有历史性影响,而且对世界经济的再平衡与恢复增长也将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从经济增长的长周期看,未来10年,尽管国际市场有可能继续动荡与萎缩,我国经济仍将处于上升的通道。与欧美国家不同的是,由于人口规模、经济结构等因素,我国并不缺乏新的增长点。例如,城市化率和服务业比重至少还有10~20个百分点的提升空间,这可以为我国经济在未来20年保持8%左右的增长提供重要支撑[1]。

  一、消费需求进入持续增长的新阶段

  我国进入发展型新阶段,发展型消费需求不断增长是一个中长期的客观趋势。随着社会需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不断升级,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成为实施消费主导战略的重要基础。

  1.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快速增长

  近几年,我国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快速增长。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76410亿元,2010年达到154554亿元。“十一五”期间各年增长分别为13.70%、16.80%、21.60%、15.50%和18.40%,“十一五”年均增长18.1%,远高于“九五”的10.6%和“十五”的11.8%[2]。

  从发展趋势看,未来5~10年社会消费仍将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中国消费市场的潜力和前景》报告认为,如果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实际增长7%~8%的速度保守测算,2020年将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3184亿元,将比2010年翻一番[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预测,2010~2015年,我国城镇居民的实际消费开支增幅将高达8.5%,农民将达到10%,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将进一步增强[4]。《国内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相比2010年,到2015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从15.7万亿元上升到30万亿元,以年均增长3万亿的规模扩张[5]。未来5~10年,我国消费需求将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

  2.消费主体不断扩大

  (1)中等收入群体不断增长。中等收入阶层不仅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也是社会消费的“主力军”,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广泛共识。在美国,人均年收入从3万美元到100万美元的群体都是“中产阶级”,占全社会人口的90%;日本的民意测验表明,90%的日本人自称“中产阶级”。

  中等收入人群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特征:第一,教育程度较高。教育程度越高,就业的稳定性相对越强,获得的收入也相对越高。第二,中等收入人群主要分布在城镇。第三,金融资产较多。中等收入人群的财产多以住房、股票、基金、理财产品以及银行存款的形式存在,财产的金融化特征非常明显。

  目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占比还较低。有学术机构测算,若以收入等组合标准来测算,我国的中等收入群体约为2.4亿人,约占23%;若以每人每天消费10~100美元为标准,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只有1.5亿~1.6亿人,约占12%[6]。但从发展趋势看,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提升空间很大。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测算标准,预计到2020年,中等收入阶层将有望达到40%~50%左右;另外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的研究,到2025年,我国中等收入人群将会达到5.2亿人,届时将占预期城镇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其每年总可支配收入为13.3万亿元人民币,食品、住房、医疗、教育等将成为城市消费者的主要支出。届时,我国城市家庭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每年消费能力达20万亿元人民币[7]。

  在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导致我国外部需求减弱的背景下,需要高度重视挖掘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潜力,以此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为此,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

  (2)农民正从潜在消费者转变为现实消费者。我国7亿多农村人口的消费潜力十分引人注目,被认为是世界经济版图上少有的一个亮点。这个潜力的释放,将对我国新阶段扩大内需战略产生决定性影响。

  ——农村收入增长较快。城乡差距过大,是农村消费市场难以启动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较快,有望控制差距扩大的趋势。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3.23:1。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达到11.4%,增速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4%,增速低于农村,全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至3.13:1。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基本覆盖全国,到2010年,全国参合农民达到8.36亿人,参合率达到96%。在农村养老保险方面,2010年年末全国有27个省、自治区的838个县(市、区、旗)和4个直辖市部分区县开展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年末全国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10277万人,其中领取待遇人数2863万人[8]。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有助于改善农民的消费预期。

  ——农村消费正处于释放的关键时期。从城市消费情况看,城市居民正是在达到人均收入6000元水平之后,在空调、电脑、手机等可选消费品上的需求爆发性增长。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977元,超过6000元的水平,可以预测,未来几年,农村家电等销售将有一个明显的增长。

  二、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进入新阶段,我国的消费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一方面,面临由生活必需品到耐用消费品的需求结构升级;另一方面,面临由私人产品到公共产品的需求结构升级。尤其是文化、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推动着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1.文化需求潜力巨大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还相对滞后,发展潜力巨大。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了20%的高速增长,但是文化产业增加值仍只占GDP的2.75%。同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例如,日本、韩国为15%左右,美国达到25%,欧洲平均为10%~15%。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重点讨论了文化体制改革以及文化产业发展问题,文化产业由此将成为“国民支柱性产业”。“十二五”末期预计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由目前的2.75%上升至5%以上。若按照GDP年均增速9%计算,以2010年40.12万亿元GDP为基数,到“十二五”期末,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达到3.09万亿,是2010年底1.1万亿的2.9倍,未来5年文化产业复合增长率有望达到25%左右[9]。

  2.教育需求快速增长

  随着人的自身发展成为发展的主要目标,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总量明显上升,教育需求多样化的趋势明显。要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还需要10万亿左右的资金投入。

  (1)教育公共需求总量不断增长。第一,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高等教育需求持续旺盛。第二,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后广大社会成员对优质化教育的普遍追求。第三,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需求。第四,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对职业教育的巨大需求。第五,产业结构升级创造的、日益增长的中高技能劳动者培训教育需求。第六,不断增长的个性化、特色化教育需求。第七,终身教育需求持续增长。

  随着教育公共需求规模的不断扩张,政府和家庭的教育支出不断增加。1992~2010年,国家年度财政性教育经费从728.75亿元增长到12550.02亿元,年均增长17.13%,远高于同期GDP增速[10]。2006年,零点调查发布的一项针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八个大中城市的调查显示,我国家庭子女教育的支出比重占家庭总收入的近三分之一[11]。

  (2)优质教育需求全面快速增长。随着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优质教育需求全面增长,优质教育短缺问题日趋突出。第一,优质学前教育需求快速增长。调查显示,全国城镇学前教育每年的家庭支出近2500亿元,农村学前教育家庭支出约900亿元,城乡学前教育总需求达到3400亿元。第二,优质中小学教育需求快速增长。学龄儿童进入中小学后,报名参加课外辅导的家庭支出逐年递增。2009年全国普通小学、普通初中和普通高中的在校学生总数为4255万,全国一年的家庭课外辅导支出总额高达3170亿元[12]。优质教育需求不断增长的另一个表现是择校费成为普遍现象。根据北京师范大学的调查结果估算,全国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一次生均择校费估计为1.5万元。全国有60%的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交过择校费。2009年小学、中学招生分别为1637.8万和2616.7万人。据此测算,全国择校费规模高达2500亿元。第三,优质高等教育需求快速增长。优质高等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带来出国留学生的低龄化趋势,高中阶段出国留学的比例大幅上扬,呈倍增趋势。2007年全国自费留学人数为12.87万人[13],全国每年的留学支出达260亿元。

  (3)企业教育需求不断增长。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企业需要更高素质的劳动力,这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中改院2010年6月在辽宁省铁岭市的调查情况看,职业教育成为地方吸引企业投资的重要条件。

  3.基本医疗需求不断提高

  (1)随着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的逐步建立,过去因付费问题而被抑制的医疗需求开始得到释放。2003年卫生部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显示,应就诊而未就诊的比例达到48.9%,而2008年第四次卫生服务调查则显示,应就诊而未就诊的比例下降到37.6%[14],短短5年内下降了11.3个百分点。

  (2)社会对公立医院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看好病”的需求越来越大。随着“看病贵、看病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城乡居民对公立医院医疗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这几年,之所以双向转诊制度没有发挥作用,城市患者首诊选择县及县以上的二级、三级医院比重高达50.3%[15],重要原因在于基层医疗机构的专业水平与二、三级医院差距太大,医疗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4.基本住房保障需求成为重要的消费需求

  现阶段,在人们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中,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但住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城镇人口每年增加1000多万,流动人口较多,住房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十分突出,亟须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规模。但保障性住房所占比重还较低,目前尚不到城镇住房的7%,相当多的住房困难群众还没有得到保障。在发达国家,住房保障覆盖面通常在25%~40%,甚至更高。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今后5年这一比重将提高到20%左右[16]。中央确定了三年内3600万套的保障性住房建设目标,初步估算需要5万亿元左右的投资规模。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这是一个符合我国发展趋势的战略性规划。

  三、消费释放的历史时点

  我国有巨大的消费潜力和消费需求,消费结构不断升级。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未来5~10年正是我国释放消费需求的重要历史时期。

  1.人均GDP达到中上收入水平

  国际经验表明,在人均国民收入达到3000美元后,投资出口对GDP的影响呈下降趋势,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因此,消费对GDP拉动的主导地位往往在人均国民收入达到3000~4000美元之间得到确立或加强[17],在人均GDP4000美元之后,消费主导将成为经济运行的常态。我国2010年人均GDP已达到4000美元,如果相关的政策和体制安排合理,发展型消费需求将有条件快速释放出来。

  从历史看,我国改革开放之前长期实行低工资制度,居民消费以低单价日常生活用品为主;改革开放之初,居民收入增加,消费档次开始提升,民众迈入100元消费等级;进入20世纪90年代,城市加速的发展带动居民收入大幅度的增加,居民消费等级也跳升至1000元,流行的消费品转向家电产品,如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消费结构迈向食、用、住、行高级消费的升级,由过去的百元、千元晋升向万元与十万元等级。

  2.人口结构变化

  根据生命周期假说,理性消费者根据一生的收入来安排自己的消费与储蓄,使一生的收入等于消费。如果社会人口比例发生变化,年轻人和老年人增加,则消费倾向提高、储蓄倾向下降,而中年人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降低、储蓄倾向增加。

  “十二五”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据预测,从2011~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万;老年人口比重将由13.3%增加到16%,平均每年递增0.54个百分点[18]。未来2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到2030年全国老年人口规模将翻一番[19]。有学者判断,到2050年,人口年龄中位数将上升到45岁左右;如果未来生育率维持在现行政策生育率的水平上不变,我国人口的年龄中位数在21世纪后期将超过50岁[20]。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纯消费者将持续增加,消费在GDP中的占比也将提高。

  3.快速城市化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成为推动消费主导的重要条件。经过PPP(购买力平价)调整后2008年我国城市人均GDP大致相当于美国1977年、日本1981年、韩国1994年的经济发展水平。以上各国同一经济发展水平时的居民消费状况和此后的消费趋势,预示着我国未来城市消费将步入升级的黄金时代[21]。近几年,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显著上升,尤其是手机、电脑、彩色电视机等电子产品增速较高。而城镇家庭对于乘用车的消费也开始启动。同时,随着家庭收入的提高,居民消费观念也在悄然改变:对于提高生活质量和便利水平的“可选品”和“奢侈品”的消费将逐步增长,家庭消费将向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娱乐和医疗等倾斜。

  [1] 迟福林.公平与可持续:未来十年的中国追求——在第72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上的演讲[R].2011年10月29日,海口.

  [2] 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统计司.消费品市场在平稳运行中加快发展——“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五[OL].中国统计信息网,2011-03-03.

  [3] 原松华.中国消费市场步入新的发展阶段[J].中国发展观察,2008(4).

  [4] 卢中原.中国第三产业比重在2015年将达到46.8%——在国际金融论坛2011年全球年会上的发言[OL].凤凰网财经,2011-11-09.

  [5] 许岩.内贸“十二五”规划敲定 社会零售品消费额五年翻番[N]. 证券时报,2011-11-07.

  [6] 吴学安. 我国中产阶层规模有多大[N].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12-23.

  [7] 亚夫.中国人口结构已为扩大消费打开时间之窗[N].上海证券报,2006-06-26.

  [8] 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2010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R].2011-7-20.

  [9] 王妍. 政策利好频至文化产业迎来黄金发展期[N].金融时报,2011-10-20.

  [10]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11] 子女教育支出约占普通家庭总收入三分之一[OL].人民网,2006-08-22.

  [12] 调查显示:近四成家庭月付千元为孩子“报班”[N].北京晚报,2010-2-10.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教育年鉴2008[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14] 卫生部:《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2003);《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2008).

  [15] 卫生部:《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2008).

  [16] 李克强.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 逐步完善住房政策和供应体系[J].求是,2011(8).

  [17] 郭其友,芦丽静.经济持续增长动力的转变——消费主导型增长的国际经验与借鉴[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18]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年9月17日.

  [19]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年9月17日.

  [20] 王丰.人口问题——最能影响中国的负增长[J].领导者,2009(28).

  [21] 哈继铭.消费崛起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撑[N].金融时报,2010-01-04.

来源: 中国改革论坛网 [关闭] [收藏] [打印]

分享到:
联系方式(欢迎推荐图书、作者、原创)
电话:0898-66189066
邮箱:info@cird.org.cn
© 中国改革论坛网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琼ICP备10200862号 主办单位: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
建议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 技术支持: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Design by Ciya Interactive